6月30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標志著我國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雙碳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盡管第一履約期進入市場的還主要是2225家電力企業,但在“30·60”目標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人們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能源化工、建材、鋼鐵等高排碳行業將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新生力量。雙碳目標下,石油和化工產業將備感壓力。因為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看,所有能源化工產品都是排碳的。以2020年為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02億噸。其中,化工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5億~6億噸,主要分布于石油加工、焦化、煤化工產業。其中,煤制烯烴、平板玻璃等單位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高達10.52噸/噸和300.12噸/萬重箱。若按北京市當年碳配額交易均價50元/噸計算,一旦碳交易在全行業推行,配額不足或沒有配額的煤制烯烴、平板玻璃成本將分別增加526元/噸、15006元/萬重箱;若按2020年歐洲40歐元/噸二氧化碳交易均價計算,上述產品成本將分別激增3219元/噸和91837元/噸。煤頭尿素的全流程碳排放成本占比甚至達到產品價格的55%,甚至行業性虧損在所難免。
同時,今年以來,不少地方對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化工項目進行了嚴格審批監管,一些省市對已經批復/備案/核準的能源化工項目重新梳理,對前期手續辦理完畢但未開工的項目一律叫停,能源消耗量大的項目重新評估。內蒙古、陜西、遼寧等地甚至因能耗雙控指標和碳排放增量指標有限,暫停了幾個投資數百億、上千億的能源化工項目。
一時間,業內悲觀情緒盛行。許多人認為,雙碳目標過程對能源化工產業的影響將是空前的,甚至將改變整個產業的命運。
改變整個產業的命運似乎不假,但結果一定是負面的嗎?業內有識之士大膽地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們眼里,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商機還不少吶!
新能源可令化工變“副”為“正”
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指出,每生產1噸液氨會產生150~250立方米氫含量60%的馳放氣;每生產1噸甲醇會產生780立方米氫含量70%左右的馳放氣;每生產1噸氯堿副產的馳放氣中含有200~300立方米氫氣;每生產1噸焦炭可對外提供200立方米含氫55%以上的焦爐煤氣;1噸丙烷脫氫可副產418立方米氫氣……算上乙烷裂解、煉廠尾氣、芳烴重整、乙二醇尾氣等副產氫氣,我國能源化工產業副產氫資源超過1400萬噸/年。目前,這些工業副產氫要么加工成甲醇、合成氨、液化天然氣等化工產品,要么燃燒生產蒸汽或發電,有些甚至直接去火炬燒掉。
“一旦雙碳目標助推氫燃料電池車推廣提速,無疑會引爆一個巨大且高值化的氫氣利用市場。比如,按照國家及一些地方的規定:加氫站的氫氣售價只要不超過35元/千克即可獲得政府補貼。這一價格遠高于能源化工企業0.8~1.5元/立方米(9元/千克~17元/千克)的用氫成本。屆時,哪怕僅將能源化工產業副產氫氣的一半用于氫燃料電池車,且售給加氫站的氫氣價格只有20元/千克,每年也將給行業帶來1400億元收益,相當于年產6000萬噸甲醇的總收入!币聦毩畬τ浾哒f。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表示,未來的交通能源領域將逐漸由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替代。氫能源可緩解原油高度對外依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而工業副氫又是目前成本最低、最易獲得的氫氣資源,是我國氫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氫燃料電池車推廣初期的主力氫源。除此之外,工業副氫在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領域也大有可為。
“目前,日本的大阪燃氣公司、東京燃氣公司、京瓷公司均開發了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技術,相關項目的熱發電效率高達53%,綜合效率超過91%。2020年,日本已經推廣應用了140萬套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裝置,計劃2030年推廣530萬套。雙碳目標下,清潔取暖和清潔、低碳/無碳熱電冷多聯供項目無疑更受中國各級政府和廣大老百姓歡迎。目前許多機構正在開發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和家用氫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系統,推廣后,將給氫能應用開辟另一個廣闊市場。屆時,具有成本和價格優勢的工業副產氫的需求量必然激增,相關能源化工企業也將從中受益!迸硖K萍說。
減少傳統能源化工可做足下游
在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原副總工程師劉延偉看來,雙碳目標助力新能源車推廣應用提速后,雖然會減少成品油用量,給煉油企業和成品油運營商帶來不利影響,但對油頭化工企業卻是利好。因為我國原油加工獲得的輕質油長期以來都是二八分成,即化工原料用油僅占20%而成品油占比達80%。隨著越來越多車輛改為電動車或氫燃料電池車,成品油需求量將持續萎縮,更多輕質油將用于化工原料,生產目前國內供應缺口依然較大的塑料樹脂、工程塑料、芳烴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升石油化工企業的盈利能力。